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现代软件工程 第六章 【敏捷流程】练习与讨论
阅读量:6157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1

本文共 1154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。

6.3.1  什么时候适合选择敏捷

我们看了这么多方法论之后,一些同学一定比较困惑,到底选择哪一种开发方法比较好呢? 这在实践中不是难题,有学者还列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帮助人们做决定:

表6-3 问题引出方法

问题

Yes – 偏向传统的瀑布+文档的流程

No –

  偏向敏捷流程

1. 项目需要有明确的spec 么?

 

 

2. 项目没有明确的用户,也无法联系用户进行沟通

 

 

3. 软件系统是大型的么?

 

 

4. 软件系统是复杂的么?例如实时系统

 

 

5. 软件的生命周期很长么?

 

 

6. 你使用比较差的软件工具么?

 

 

7. 软件项目成员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么?

 

 

8. 团队是否有“文档为先”的传统?

 

 

9. 团队的编程技术较差么?

 

 

10. 要交付的软件系统是否要通过某种行业规定或行政法规的批准?

 

 

请结合中国软件开发的情况(在国企开发,给企业开发软件,个人创业,游戏产业等),讨论应该增加一些什么问题,来帮助团队选择最合适的开发模型。

6.3.2  讨论软件开发方法的思潮

迄今为止,我们了解了不少软件工程的方法论。请从下表挑选几篇关于软件工程方法论的文章,仔细阅读(包括相关的讨论),根据你的软件工程经验分享你的看法。

表6-4  关于软件工程方法论的系列文章

     

  

阅读材料

   对软件工程方法论的思考
   瀑布,    大泥球,    教堂,集市,敏捷和银弹

  
  

网页地址

  

  - Brooks

 

There Is a Silver Bullet – Brad J Cox

big ball of mud

  你的项目有一个大泥球么?有什么解决办法?

 

CatB –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

  你的团队是用什么方式建造软件?

Lost in CatB.

  这些情况在你的团队中出现过么?

  中文版:
 

Worse is Better – Richard Gabriel

 

  这是后来大家说的 “瀑布模型”,它有什点?  

  对此模型的误解:
 

Agile Method – by Martin Fowler

  你的团队在开发中用了那些敏捷的思想和做法?
  Agile is dead, long lives Agility (敏捷已死?!)

 

把代码写好就行了,说那么多敏捷作甚?

 

 
  中文版()

 

the corruption of Agile

 

 

Erik Meijer:  

   "In Defense of Agile" by Nic Ferrier

软件匠艺宣言(Manifesto for Software   Craftsmanship)

软件工程的方法论到底有多少用处? 同时好好读一下两个文章的评论。  

 

 


 I Sommerville, Software Engineering, 9th Edition, Addison-Wesley, 2010. ISBN 0137035152

转载地址:http://ejifa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onInterceptTouchEvent和onTouchEvent调用时序
查看>>
android防止内存溢出浅析
查看>>
4.3.3版本之引擎bug
查看>>
SQL Server表分区详解
查看>>
使用FMDB最新v2.3版本教程
查看>>
STM32启动过程--启动文件--分析
查看>>
垂死挣扎还是涅槃重生 -- Delphi XE5 公布会归来感想
查看>>
淘宝的几个架构图
查看>>
linux后台运行程序
查看>>
Python异步IO --- 轻松管理10k+并发连接
查看>>
Oracle中drop user和drop user cascade的区别
查看>>
登记申请汇总
查看>>
Android Jni调用浅述
查看>>
CodeCombat森林关卡Python代码
查看>>
(二)Spring Boot 起步入门(翻译自Spring Boot官方教程文档)1.5.9.RELEASE
查看>>
Shell基础之-正则表达式
查看>>
JavaScript异步之Generator、async、await
查看>>
讲讲吸顶效果与react-sticky
查看>>
c++面向对象的一些问题1 0
查看>>
售前工程师的成长---一个老员工的经验之谈
查看>>